1月13日下午,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联合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理事会学校共同举办的“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院士巡回讲座”第三期第三场通过线上方式成功举办。欧洲科学院院士、维也纳大学特聘讲席教授、浙江大学特聘讲席客座教授VladimirBiti以“DupingAbusers:LecturinginKafka’sAReporttoanAcademyandCoetzee’sElizabethCostello”为题作了精彩报告。本次讲座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金冰教授主持,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近百位师生共同参与。
Biti教授从卡夫卡的《致某科学院的报告》谈起,指出小说中的猿猴红彼得(RedPeter)采用人类的发言方式呈现了人类施加给他的伤痛和羞辱,这实际上提示出作家的使命:通过展示作家本人被压抑的伤痛,让那些加害者看到自身的兽性和残忍,作家这种代人受过(scapegoating)和自我牺牲实际上带有复仇性质。接下来,Biti教授重点分析J.M.库切的小说《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并指出,书中的主人公科斯特洛对“无言受难者之语言”的敏感体察构成了对卡夫卡和霍夫曼斯塔尔(HugovonHofmannsthal)的呼应,我们可以结合霍夫曼斯塔尔笔下钱多斯勋爵(LordChandos)对动物的态度来理解科斯特洛身上“同情的想象力”(sympatheticimagination)。同时,Biti教授提示我们关注库切提供的另一视角:钱多斯勋爵对动物的无止境奉献让他的妻子想要逃离,身为女性的科斯特洛对勋爵夫人的苦恼同样感同身受;如勋爵夫人一般,科斯特洛为了逃避过于单一的本土视角而转向欧洲文学。Biti教授由此揭示出,科斯特洛抗拒着两个极端:在边缘沉溺于过去,或在中心鼓吹进步;而科斯特洛这种“否定能力”(negativecapability)使她能在否定一个个片面的个体真实的过程中追寻一种更广阔的人际真实(interpersonaltruth)。最后,Biti教授提出,尽管库切在《八堂课》和其他作品中也探讨了这种“否定能力”为个人带来的问题,但他仍坚定追随卡夫卡,在放弃真实的同时,坚持真实的“可传递性”(transmissibility)。通过对卡夫卡与库切作品的比价分析,Biti教授揭示出两位作家对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中动物所遭遇的困境的关注,从而对所有被主流话语遮蔽的边缘群体表示同情并为之代言。
Biti教授的讲座既有富于深度的理论构建,又有细致入微的文本阐释,引发听众热烈讨论。在互动环节,主持人金冰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精要的概括和点评。Biti教授与主持人和提问的师生就“人—动物、中心—边缘等二元关系的解构”、“语言与身份的悖论”、“否定能力”等后殖民文学的关键词展开了学术对话。
最后,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聂珍钊教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杨革新教授受邀为本次讲座做精彩点评和总结。聂教授认为,Biti教授对“后帝国状况”这一重大时代命题的阐释具有启示意义,他鼓励国内相关领域学者以此话题为切入点,深入研究。杨革新教授指出,“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院士巡回讲座”的举办,进一步加强了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理事会的组织和协作功能,切实推进了理事会学校与国际顶尖高校间的跨学科交流,具有深远意义。
本次讲座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西方伦理批评文献的整理、翻译与研究”【项目批号:19ZD292】以及2020“外籍院士浙江大学校园行”项目资助,特此鸣谢。